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俾斯麦到一战(13)---- 普法战争后的条款、梯也尔和德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1)----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2)---- 政治架构,以及英明的威廉一世

  本系列从俾斯麦上台开始讲起,讲了三场战争后又绕回一百多年前的腓特烈大帝时代,讲普鲁士为什么会这么强盛,普鲁士/德国的政治制度和威廉皇帝用人的高明,这些也都是俾斯麦能做出一番伟业的重要原因。

  普法战争是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个节点,做这种大段分析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这可以让我们看到,俾斯麦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而是以普鲁士的国力和威廉的高明用人为基础的。

  在很多意义上,普法战争都是一个重要节点,表现在:

  1、德国的统一和建立,让普鲁士/德意志人的国家意识受到了重新塑造,这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普鲁士本来就是个国家主义至上的国家,面积更大、国力更强的德国,延续了这一点。

  2、欧洲各国,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德国的国力,从此无人再敢小看德国。战争结束后,英国首相迪士累利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讲,把德国的成立定义为“德意志大革命”,并认为欧洲大国的“均势”已经被打破,英国将首先受到影响。德国首都柏林,不久就成为欧洲的政治中心。而以前,政治中心长期都是巴黎,有时是维也纳或罗马,这要看各国国力的此消彼长。圣彼得堡也太偏了,伦敦有时候能冒一下头,但由于在岛上以及“光荣孤立”思想的影响,影响力稍差一点。

  3、德法两国,结下血海深仇。这深刻影响了此后七八十年欧洲乃至世界政治格局。

  可能有人会说:对法国来说,不就是一场败仗吗?胜败乃兵家常事,再打回来不就完了?再说了,以前欧洲国家之间经常开战,怎么没有这种血海深仇呢?

  这是因为,以前的战争,都是君主为了争地盘或王位,和老百姓基本无关,老百姓也没什么“民族”之类的概念。但是拿破仑让各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崛起,从此战争逐渐变成了“全民战争”,也就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这些我过去都说过。

  例如,拿破仑在1807年的耶拿战役中大胜普鲁士,让普鲁士差点灭国,但是普鲁士人是不是感到很屈辱呢?根本没有。普军败了就败了,普鲁士人敲锣打鼓欢迎法军进入柏林,普通老百姓根本没什么羞耻感。而且后来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普鲁士人也把法军当成“自己的”军队,民间都在传扬法军(以及跟随的普军)的征战俄国的各种英勇事迹。这在二十世纪的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但当时的人就是这样。

  但是,当拿破仑打开“民族意识”这个盒子后,这种思想开始在欧洲快速泛滥,短短十几年就成了欧洲的主流意识了。所以到了普法战争时,法兰西人和德意志人泾渭分明,法国人为“法兰西民族”而战,而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邦国也空前团结,为“德意志民族”而战。以前法国士兵因为“民族意识”而拥有的英勇精神,现在德意志士兵一点都不差。所以,普法战争是近现代欧洲第一场大规模的民族战争,胜者和败者都全身心投入。两国人民,都认为胜利或失败和自己密切相关,是本民族的胜利或失败!

  所以普法战争的胜败,对两国人民的心理影响,和过去完全不同。

  本来法国人已经感觉够屈辱了,但是俾斯麦还要在伤口上撒盐。俾斯麦做了以下三件事,让法国人尤其不可容忍:

  1、德国皇帝加冕居然在凡尔赛宫举行,这对法国是何等的侮辱!你建立了德国,怎么不在柏林加冕呢?跑我这儿加冕是什么意思?打败我们,所以要继续炫耀?如果你是法国人,估计很难忍受吧。

  2、普法战争赔款高达50亿法郎!而且要求三年还清!这是个什么级别的数字呢?在当时的欧洲,也就最多一、两个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就行了,实在不行就三亿。但俾斯麦狮子大开口,要50亿!这是超级空前的赔款额度,相当于白银七亿两,而且要求三年还清,实在是苛刻之极!

  我们知道,我国的庚子赔款是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有9.8亿两,这已经是超级巨额的数字了。但这毕竟是1900年的事,而且是向八国“赔偿”,分39年还清。但是德国在1870年就向法国索要7亿两白银的赔偿,而且要求法国三年还清!

  为了逼迫法国还钱,德国占领了法国东北部的六个省。俾斯麦说了,法国一天不还清,德军就不会离开法国。他的意图是:法国不可能在三年内还完,甚至二十年都不可能。等几十年后法国还完了,这六个省已经被德国同化,还会归属法国吗?就算归属,这六个省的人民也将严重德国化,那个时候,法国将彻底被德国打倒,不可能再有翻身机会了。

  3、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相比之下,这第3条措施反而相对不太重要。当然,那时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工业和煤矿基地,德国拿走可以进一步打击法国,也相当重要,而且可以在战略上继续压制法国。但在历史上,这两个地方属于德法民族的边界,多次被两个民族争夺,时而属于法国,时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现在德国赢了,把这两个地方划走也没什么不正常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又把这两个地方拿走,也很正常。

  而这两个地方的人民,时间一长就成万金油了,大多数人都会德法两国语言,谁来都行,呵呵。当然,现在属于法国也已经有一百年了,估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属于法国。都德写过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弘扬爱国主义,特别感人,我们在中学都学过。在他的笔下,好像这个地区的人因为属于德国而痛心疾首,但他是站在法国立场上写的,实际上,这两个区也有大量德意志人,他们是欢呼“回到德国”的。

  不多说了,我们就看看上述三项,如果你是法国人,是不是早就气炸了肺?

  是的,法国人早就气炸了,气疯了!可惜此时早已是热兵器时代,打又打不过,只能答应德国人的条件,否则俾斯麦还有更狠的招,所以你说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无数法国人只能痛哭流涕!进而,把悲痛转化为力量,以后一定要复仇!!

  当时法国人画了幅漫画。他们把代表法国和德国签约的梯也尔、法尔夫看成卖国贼,这两个人答应德国人的巨额赔款和割地要求。而正在被锯掉臂膀的法国母亲,在痛苦地哭泣!

  我相信,即使我们都不是法国人,但看到这幅漫画,很多人也都会热泪盈眶的。甚至会掉下热泪,因为,假如我们的祖国也遭到如此屈辱……

  俾斯麦,太狠了!

  不过,就算梯也尔、法尔夫不签协议,也会有其他人签的。如果梯也尔、法尔夫被法国国会的绝大部分人反对,他们在国内早就被赶下台了。所以,他们能签署协议并继续执政,说明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或默许。另一方面,如果法国没人签协议,德国就会继续侵略和压榨法国。当然,如果法国人都是“硬骨头”,找不出一个“卖国贼”,德军在法国面临人民战争,英国、俄国迟早会介入,到时候俾斯麦很可能会降低要求。但是以他的灵活手段,也有可能会提出别的条件。总之,德国从法国身上割一大块肉是必须的,所以国家战败之后,谁去签协议都差不多。要说谁是卖国贼,那个盲目自大、擅自发动战争的拿破仑三世,才是法国最大的卖国贼。

  那么,俾斯麦为什么这么狠呢?

  因为他知道德法都是欧洲大国,两雄不并立,所以一定要趁此机会,让法国永远不能翻身,就是要往死里打!例如,对于巨额战争赔款,俾斯麦在回忆录《思考与回忆》中说:“法国人太骄傲了,你只要打败他们,不管条件怎样,他们都会觉得受到侮辱,所以赔多赔少没有太大区别。”

  站在德国/普鲁士的立场上,俾斯麦就是爱国者,而且相当老谋深算。如果他不创造并抓住这种百年一遇的机会痛宰法国,他就不是德国/普鲁士的爱国者了。

  法国败给普鲁士,是过去一千多年法国遭到的最惨重、最耻辱的失败。而拿破仑三世也因为这场失败,不仅把他过去二十多年的执政功劳全部抹去,而且成了法国的罪人。

  有意思的是,普法战争不仅造成德国的建立,而且意大利也统一了。因为战争爆发后,拿破仑三世不得不调回驻罗马的法军增援北方,于是意大利军队和加里波第志愿军趁势进入被法国控制的教皇辖地,一举占领罗马 —— 教皇被强行剥夺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就这样,意大利顺利收回了被法国占领并控制的教皇辖地,国土统一大业完成。

  梵蒂冈,面积0.44平方公里,是罗马旁边的一座小城,总人口600人左右,现在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由罗马教皇统治。

  写到那里,笔者忍不住再次长叹一声:一人兴邦,一人丧邦,谁是舵手,差别太大了。

  这里介绍一下法国总理梯也尔(1797~1877)和他领导下的法国,这对理解德国后来的政策也很重要。

  梯也尔是个历史学家,写过10卷本的《法国大革命史》和20卷本的《执政官统治史和法兰西帝国史》一书。后一本书崇拜个人成就,大力颂扬拿破仑。1863年以后,他又回到政治舞台,要求“五项必要的自由”,也就是“个人自由、出版自由、选举自由、议员质询权、大臣负责制”,经常指责拿破仑三世的专制统治和对外冒险政策。由此可见,梯也尔虽然很佩服拿破仑,但却认为他的侄子是一坨屎。那个年代的保守派人士,基本上都支持君主立宪,或者君主不起太大作用的共和政体,梯也尔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梯也尔功力深厚。作为一个深具民主意识的政客,他也颇为老道。普法战争前,他反对法国宣战,认为法国对普作战的准备不够,时机不成熟。但在当时法国的整体狂热气氛下,他的冷静言论显然没有作用。后来法国战败,人们觉得他很睿智,于是当法国惨败于色当、拿破仑三世投降后,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梯也尔成为法国政府首脑。

  1871年,当德国已经成立、德法继续谈判时,巴黎的工人和市民受不了梯也尔的“卖国”和普鲁士军队的包围,自发组织了国民自卫军,要保卫祖国,这就是著名的“巴黎公社”。不过两个月就被梯也尔政府围剿,德军也帮忙法军,切断工人的退路。梯也尔的法军占领巴黎后,对巴黎公社进行了血腥镇压,杀了十几万人。

  梯也尔一边镇压巴黎公社,一边和俾斯麦谈判。俾斯麦在大学时的专业是法律,但他学过很多历史,之前家族也出过历史学教授,所以对历史的了解也很多。这两位对社会和历史都深具洞察的人,于1871年5月10日,代表德法两国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1871)》,法国的赔款从2亿法郎增加到50亿法郎,还要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可见著名的历史学教授、老政客梯也尔,还是玩不过政治家俾斯麦啊。但这并没有影响梯也尔在国内的地位,1871年8月31日,法国国民议会推选他出任法兰西共和国的总统。

  当时法国的首要任务,是重新整顿因为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而陷入混乱的国内秩序。还要整顿军队、发展国内经济。为此,梯也尔做了以下重要工作。

  1、全国39个省都处于戒严状态,以稳定秩序。这种戒严维持了两年多。

  2、在1871年在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基础上,解散了国民自卫军,重建了法军。

  3、整顿和改组国家机构,撤换了一批无能的外交官和地方官员。

  4、总结了巴黎被围时期外省与首都联系中断的教训,扩大各省议会的职权。

  5、严厉镇压socialists。查封一切工会组织,取消出版、结社自由。因为在法国,不管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当时两位在英国的导师正在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都影响了很多人。

  实际上,巴黎公社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到现在也没有定论,因为它持续的时间太短,基本上都处于战争状态。马克思也说过:“(巴黎公社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不过,由于巴黎公社被梯也尔政府残酷镇压,马克思在其1871年5月30日写就的《法兰西内战》一书中,不仅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而且对梯也尔大加贬低,说“梯也尔这个侏儒怪物,……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就已经显出他的说谎才能了。”“他的社会活动编年史就是一部法国灾难史。”,“这个矮子喜欢在欧洲面前挥舞拿破仑一世的宝剑”,“他在官场上已经混了四十年。……从来没有倡导过一项有益的措施。他好虚荣、喜猜疑、贪图享乐,……除了对高官厚禄和自我炫耀的渴求之外,他身上没有任何真实的东西,甚至于他的沙文主义也不例外。”

  哈哈,马克思评价梯也尔的话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涉及道德的断语,这里就不多引用了。

  6、大力恢复经济。至1872 年底,法国的道路、桥梁全部修复,经济出现了好势头。这一年,法国的外贸总值达70亿法郎,比战前的1869年还多7亿。也就是说,法国经济在两年就已快速恢复,甚至比战前还要好。

  7、梯也尔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赶紧履行对德赔款,必须在1874年3月2日以前还完50亿金法郎,把六个省从德军占领下赎回。否则旷日持久,法国将日益受到德国的损害。为此,法国政府发行了两次公债,居然在1873年3月,提前一年付清了赔款!

  如此巨额赔款居然这么快就还完了?怎么回事?

  因为法国人民一听要付完钱赶紧让德国佬走人,纷纷踊跃购买。两次公债,法国民间一共申请购买的资金累计高达450亿法郎。由此可见法国的民间财富有多少,这是真正的藏富于民啊!更可以看到 ---- 此时的法国人是多么爱国,多么仇恨德国。

  这样的还债速度,不仅出乎梯也尔的预料(早知如此,发行一次公债就行了),更出乎俾斯麦的预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俾斯麦在这件事情上失算了(早知如此,他会不会要得更多呢?但50亿法郎是他力排众议从2亿法郎提上来的,已经够大胆、够狠毒、够充满想象力了)。不过他也是条汉子,说话算话,钱一拿到手,德军于1873年7月,提前撤出法国领土!

  俾斯麦为什么这么讲信用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必须提防英国的敌意,必须继续“夹着尾巴做人”。

  上文说过,普法战争刚结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就说欧洲大国的均势已经被打破。不仅如此,他还谴责了德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俾斯麦不可能不重视英国的态度,因为在战前,英国占欧洲总财富的64%,普鲁士16%,法国13%,英国的综合国力仍远强于德国。所以当条约一签订,俾斯麦就说德国已经“吃饱了”。德国就是一个有限度的德意志国家,不再有扩张领土的欲望。现在法国既然已经提前还款,德军当然也要提前撤军,以证明德国真的再无领土野心了。

  俾斯麦的说法和做法,确实安抚了英国。加上俄国不久之后在东南欧又“蠢蠢欲动”,英国不久就把注意力转到了俄国,这个后面再说。

  鉴于德军提前撤出,梯也尔仿佛成了法国的“领土解放者”,加上他的经济和国内治理方面的成绩,他在法国国内的声望达到顶峰,获得了各种荣誉。但由于他坚持保守的共和制(所谓“保守的共和制”,就是他并不反对君主制,但强调君主一定要有能力。但是当时几个候选的君主他一个都瞧不上,所以并不想那么快拥立新君主),被“君主派”质疑和攻击。当时法国还有很多人想尽快恢复君主制,不管是拿破仑家族还是之前的波旁家族,都有拥立者。于是,梯也尔于1873年5月24日被迫辞职。后来他曾短暂回到政坛,但又因为年事已高而退出。1877年9月死于脑溢血,终年80岁。

  至于法国的君主制,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几位候选君主都没能当上国王或皇帝,所以法国一直到今天都是共和制。也就是说,拿破仑三世,是法国最后一位君主。

  法国在快速恢复国力,现在我们还是回到德国,看看普法战争后的德国是什么样子。

  德国的情况当然要好得多。1871~1873年,是德国的黄金时代,因为不仅全民亢奋,而且在陆续拿到法国的巨额赔款后,全部投入经济建设。因此在那不到三年的时间,德国人工作热情,生活幸福,投资踊跃,股市暴涨,仿佛好日子永远都没个头。俾斯麦的声望也不断创出新高。仿佛他无论内政还是外交,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战无不胜。他,就是大多数德国人心目中的神。

  当时的俾斯麦在德国受崇拜到什么程度呢?他每次上街,周围立刻围上几百人,人们都围着他走,但又保持着“满怀崇敬的距离”。俾斯麦没法去看戏或听音乐会,因为他太引人注目了。哪怕他躲进他的法尔岑庄园,也有一大堆妇女堵在庄园门口,非要一睹他的尊容。还有两个崇拜者千里迢迢来到庄园,非要见俾斯麦一面,不见面就不走,因为这是他们来这里的唯一目的。至于记者,更是无孔不入,天天想窥视他的私生活。俾斯麦不得不让两个守林人端着上膛的步枪,阻止任何想接近他的人,还在他的另一处庄园的行宫周围修了一堵高墙,好让自己的私人空间和家庭不受打扰。

  但是,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哪怕拿到了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但由于对未来过于乐观,投资过于激进,赔款一用完,德国经济突然掉入深渊。

  这,就是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1873年经济危机,也是19世纪持续时间最长、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事后来看,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顶点。从此,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并最终在1900年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次危机的发源地有两个:德国和美国。德国是因为过于乐观导致投资过度,美国是由于铁路建设短期内快速膨胀。德美爆发经济危机后,很快就冲击到了英法,不久就形成了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达五年以上。

  这次经济危机还有一个新特点,即危机首先从重工业开始,重工业也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

  在危机期间,美国的钢铁生产下降了1/4,石油产量减少了1/4,造船量消减了2/3,企业破产达47000家,股市下跌40%,负债总额为12亿美元。英国,生铁产量从1872年的685万吨,减少为1879年的609万吨,造船量削减了1/5以上,资本输出减少82%。德国呢?钢铁产量下降了18%,机器制造业的开工率只有30%,股票价格猛跌了50%。法国稍好一点,因为法国的工业已经明显落后于英美德。

  伴随着以重工业为首的经济危机,是粮食价格的大幅下降。因为从1860年代开始,北美、俄罗斯和阿根廷,都在迅速扩大种植面积。到了1870年代,大量新开垦的土地所产出的农产品已经供过于求,加上此时的船运和欧美铁路的大幅修建,让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于是来自美国和俄国的廉价粮食开始冲击欧洲,尤其是冲击德国市场。德国人口的增速虽快,但粮食增长更快,这让粮价大幅下降,严重损害了德国农民和容克贵族的利益。

  我们要知道,虽然普鲁士/德国的工业增速很快,但在1870年代,德国三分之二的人口仍然是农业人口。此时,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仍主要依赖于农业。那么,当1873年爆发经济危机后,德国农业又受到国外廉价粮食的猛烈冲击,德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俾斯麦在德国如日中天的声望,短期内经历了一波剧烈下降。他又要处理各种“麻烦事”了,主要有三方面:

  1、德国的党派斗争日益激烈。之前因普法战争而上位的保守党,不久又失去了议会多数席位。议会重新回到社会民主党、民族自由党、中央党等党派的掌控中,俾斯麦不得不和他们继续战斗。

  2、身为容克地主贵族,俾斯麦终其一生,都认为农业是德国的立国之本。但现在农业受到了美俄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因此必须大幅提高关税。但是关税就那么容易提高吗?不仅国内的自由党派会反对,而且和俄国不好处关系,因为俄国就靠农业出口获得外汇收入,来发展自己正在起步的弱小工业。而且俄国的农产品主要是出口德国,如果德国大幅提高关税,俄国外汇收入大减,对德俄关系肯定会有严重影响。而德俄关系,恰恰也是俾斯麦非常看重的。这左右手,该怎么互搏呢?

  3、法国对德国始终满怀刻骨仇恨,想拉更多盟友尽早“复仇”。那么德国,也必须采用相应的外交策略来孤立法国,不排除采取进一步的军事手段,给法国一点颜色看看。

  俾斯麦该如何处理这些棘手问题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博弈--驻京办主任的周旋  官场争锋

官位            宦海浮沉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